一直覺得,創業者即是投資人,投資人即是創業者。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既要換位思考,相互代入,也要遵循共同的市場邏輯和資本邏輯。經常會面臨一些抽象的戰略思考,需要根據現在的市場格局研判未來的局勢和商業模式的走向。就像2020年,特殊情況下互聯網成為大勢所趨,成為大眾創業的首要選擇,以下是主要針對互聯網領域創業的項目思考方法。
勢和渠的思維
創業選擇項目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是否具有“大勢”,即所選擇的領域必須具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假想你眼前有一杯水,如果放到800米的高樓上,肯定具有了一定的“勢”,但是這杯水倒下來,也就是下了幾滴毛毛雨。如果場景切換為長白山天池,在2744米的山頂上有著20.4億立方米的水量,無論從高度還是體量,都讓這座天池具有了巨大的“勢”。換句話說,如果砸開一個口子,就會有海量的水傾瀉而下。
有了“大勢”還得有“良渠”,否則就會洪水泛濫,在創業層面就是服務交付層面的失控。因此,建立穩固的“良渠”是創業者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傲记痹趧摌I層面通常表現為技術壁壘、運營能力、團隊建設、交付體系等方面的要素。
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勢”既有體量(容量)層面的含義,也有時間趨勢方面的含義,即從趨勢上來看,時間在你這邊,否則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產品。
用戶思維
對于互聯網創業來說,免費或者倒貼的方式通常被互聯網思維的假象所掩蓋。原來收費的產品或者服務現在免費提供給用戶了,傳統意義上的“客戶”在這里消失了。無論是智能硬件、APP工具還是O2O領域,通過免費或者倒貼的方式鉤過來的是否是一個持續黏性的用戶很重要,否則,前面的燒錢沒有戰略上的意義。
產品思維
針對海量的用戶需求,提供具有足夠替代性拐點價值的產品是互聯網公司的使命。但是,在設計產品功能時,需要在主流目標用戶中尋求用戶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以簡單易用的產品切中用戶的核心痛點和爽點。
場景思維
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個產品的細節都來源于對用戶具體使用場景的洞察。絕大部分用戶在選擇產品時都是遵循“追求最簡”和“趨利避害”的底層原則。
價值要素思維
一個木桶之所以能夠裝水,是因為具備了三樣東西:圍城一圈的木板、圈住木板的鐵絲以及底板。這是一個木桶不可或缺的三個價值要素。對于大部分的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項目來說,除了打造一個平臺建立連接之外,依然需要思考為用戶形成價值閉環需要提供哪些價值要素。你的存在為市場提供了哪些增量價值,這些價值是否傳統的交易模式轉移為互聯網交易模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終極思維(或均衡思維)
終極思維(或均衡思維)其實是一種戰略思維。什么是戰略?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終極思維要求創業者或者投資人站在產業演進的高度思考在未來或者均衡狀態下的產業格局和競爭格局。
創業初期大部分人都是選擇某一個細分領域進行切入。然而,隨著項目的進展,原來相鄰行業的項目會實現橫向的整合,有些過于低頻或者用戶規模較小的平臺可能會被更加高頻或者更大規模的平臺所整合。
偏差思維(或迭代思維)
過去幾年和技術人員打交道比較多,發現很多技術人員(當然也包括很多非技術人員)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思維。技術性思維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追求完美,要么0要么1;2、喜歡扣小概率事件;3、不能夠容忍不確定性。技術性思維的人很容易一葉障目,容易“一根筋”,掉進自己所設定的思維陷阱而不得突圍。
創業或投資,其實都需要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更加柔性和動態的思維,需要克服思想上的“精神潔癖”。尤其是做產品經理,更是不能“一竿子插到底”,需要在動態中把握平衡,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核心主線,在容忍缺陷中迭代改進。每當我碰到這種技術性思維,我的不二口訣就是“以偏差代替無序,迭代改進”。
偏差思維要求要求創業者或者投資人能夠忍受一定的偏差和瑕疵,抓住核心問題,不以偏概全。
當然,創業者更多是“證實”的思維,而投資人更多是“證偽”的思維,這是由他們各自的角色所導致的風險偏好不同決定的。
品牌思維(或定位思維)
傳統商貿和互聯網商貿的最根本變化在于,流量機制發生了變化。傳統零售終端主要依靠物理位置和品牌導流(位置性流量+品牌性流量),而互聯網商貿依靠互聯網平臺導流(平臺性流量+品牌性流量)。
同樣是品牌,但其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傳統產品或者服務的品牌更加垂直化和專業化,原因在于,用戶心智很難接受內涵復雜的品牌。而互聯網商貿時代,則需要進一步區分產品品牌和服務平臺。比如京東,其所售的具體產品依然存在很強的產品品牌,但作為一個電商平臺,其平臺因為具備了品牌效應而具備了平臺性流量的能力。
集成思維
對于大部分O2O項目而言,“信息+服務+資源”已經成為一個標準范式。服務是水泥,資源是磚塊,如何解決服務對資源的有效集成,并突破“規模-質量-成本”鐵三角的約束是關鍵。
對于O2O項目來說,集成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用戶體驗,這也通常成為這類平臺后期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如何通過技術或者管理的手段有效地解決在規模放量之后的質量和成本控制問題,是考驗O2O平臺的關鍵所在。
資本思維
對于VC投資來說,其投資邏輯簡單來說就是“跑道足夠長、引擎足夠強大、團隊足夠牛逼、產品足夠尖叫、燃料足夠充足”,其中前面四個條件是創業團隊要搞定的,最后一個是資本市場可以提供的。
對于資本來說,首先是考察你所在跑道的邏輯是否成立,其次是看項目團隊能否在這條跑道上跑出前幾名。此時,涉及到對當前以及未來競爭格局的判斷。
所有的商業模式,不外乎兩點,“賣東西給用戶,或者把用戶賣掉”,前者是做交易,后者是做媒體。但無論如何,好的商業模式,其投資邏輯最基本的要點還是“干柴烈火”的邏輯,即市場上要有海量的“干柴”,而團隊擁有可以星火燎原的“烈火”。
如何深入理解資本的邏輯以及如何通過一份合格的商業計劃書向投資人充分展示投資邏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商業計劃書——戰略思考的工具》一文。
其實,關于創業和投資的思維,這是一個太不能言說的話題,每個人的背景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其思維邏輯必然大不相同。建立思維方法和分析框架是為了簡化決策,絕不是束縛自己的思路。無論創業還是投資,找到方法論固然重要,但關鍵時候的魄力和勇氣同樣重要。
文章來源地址: http://www.000shenbo.com/tzsj/1661.html
聲明: 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網站對此聲明具有最終解釋權。